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 >> 地科学院 >> 正文
【中国教育报】“草莓”训练营:脱去脆弱与稚嫩
来源: 时间:2011年09月26日 00:00   点击数:

能否成为“草莓”班的一员,是淮师学生很牵挂、很在意的事。外国语学院的王晓萌同学非常羡慕城环学院的同学能参加“草莓”班,因为“草莓”班的两位老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立场,比起说教和讲大道理,大家更愿意接受实践体验中的指导。

看到的听到的“草莓”班是那么有趣,其实故事总会落入俗套,据万茹老师介绍,“草莓”班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草莓”班中途有两人退出,一个是被同学鼓动跟着来玩的,因为每周都要来上课,都要准备演讲,而且必须脱稿讲,感到太苛刻,压力太大;另一个女孩子,因为在互评时大家对她印象不深刻,她受不了打击。

两位学员的离开让王涛和万茹有了更多的反思,也激发了她们更大的教育热情。在一无经费二无师资的困难面前,她们选择了坚守。她们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她们也清醒理性地认识到,在短时间里,“草莓”班绝不会取得多大成效。

坚守就要正视困难。她们明确了班级的性质,“草莓”班就是两个女教师的公益型教育实验。她们不要钱,不邀功,公益和志愿的性质让经费和师资不再成为困难。她们认识到,要让这些有个性没特长的“草莓”班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需要老师以天使般的爱和执著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去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因此她们不浮躁,也不急于求成。她们希望有更多热心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到“草莓”班实验中来。今年5月份,万茹调动到社科处工作,但她没有离开“草莓”班,每次活动都坚持参加。

“草莓”班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该校党委副书记刘文宇认为,它是学生工作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与方法上的现代转型。该校党委书记郑勇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草莓”班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创新实验,它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价值应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转型的美丽呈现。郑勇认为,“草莓”班的实验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它体现了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草莓”班以其特有的方式,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某种方向与启示。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