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淮师人物 >> 社科人物 >> 正文
【淮安日报】关注运河 对话运河 呵护运河——访淮安社科人物李德楠教授
来源:淮安日报 时间:2022年07月15日 10:34   点击数:

“我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对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来说,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凝聚着中国智慧,堪称“流动的文化”。如果以其硕士论文《明代徐州洪吕梁洪的历史考察》撰写为标志,李德楠从事运河领域研究已有20个年头。

幼时的李德楠喜欢听历史故事。从历史老师到考取明清史方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他对黄河、运河的关注越来越全面。

“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的研究者,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多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李德楠到淮安工作后,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他如获至宝,着手以淮安为中心研究黄、淮、运、湖的复杂系统,已完成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黄河水文与运河漕运”和省社科基金项目“明代以来洪泽湖归江入海格局的演变与苏北地域社会”,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运河是一个大课堂,需要实地考察走访才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李德楠表示。20年间,李德楠进行过大大小小的运河考察不下几十次。2009年,李德楠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运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一文,提出“加强运河文化研究及其保护,既是大运河申遗的迫切需要,也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李德楠认为,淮安现存的水工遗产多,有特色、有内涵、有故事。要做好对运河文化的保护,要着重讲好“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水漫泗州城”“九牛二虎一只鸡”等故事,这些鲜活的故事还原了运河淮安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丰富其文化内涵。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时代,淮安应深入挖掘水工文化的内涵,讲好独具特色的运河故事,建设好大运河百里画廊。要让运河文化历久弥新,仅靠专家学者努力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传承。

2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骑着自行车走运河的青年,如今始终坚守在学术研究一线,热爱运河、研究运河。近年来,李德楠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被评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培养对象等。运河研究有着广阔的天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像流淌千年的运河一样,学者们对运河的研究永不止步。

刊播媒体:淮安日报  刊播时间:2022年7月14日  作者:李蓉

媒体链接:http://szb.hynews.net/haby/harb/pc/content/202207/14/content_189118.html



编辑:张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