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新闻网9月16日电(记者 周洪波)育才造土,教育之本。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上持续发力,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通过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重点围绕“坚守一面旗帜”(教师教育旗帜);“引入一个理念”(OBE教育理念);“构建三个体系”(应用型专业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三个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打造三个平台”(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发展平台、校企合作平台)。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2022年获得省教学成果奖13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9项、省教改课题15项。春耕夏耘,天道酬勤,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稳居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1200余项,近五年近4000名毕业生被境内外高校录取,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二、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教师教育优势不断彰显
坚守淮师特色,注重榜样引领。学校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实施了研究引领、课程奠基、实践襄助、环境熏陶和机制保障“五位一体”的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体系,形成了以“恩来精神”滋养品德养成的“淮师模式”。学校现有师范专业17 个,5个师范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11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在历届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中,奖获总数在全省位居第一!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U-G-S)协同合作的教师培养机制。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
三、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内涵建设有序推进
突出建设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通过新增专业、撤销专业、暂停招生、隔年招生等,进一步优化调整了专业结构。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品牌,有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新增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10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2个。新增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20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15门,27部教材获得省重点教材立项,2部教材入选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
四、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守正创新。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竞赛管理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300余项,参赛人数1万余人次。构建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各级各类项目覆盖学生人数超过40%。构建了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搭建“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强化合作育人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学生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淮阴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教学会学生竞赛排名不断上升
五、强化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教学素养得以提升
服务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认识、岗位认知、目标定位、规划实施”,帮助教师顺利过渡“适应期”、快速发展“成长期”、合理规避“倦怠期”、成功实现“学者期”,较好地促进教师从“新手”向“专家”蜕变。近五年举办教师培训16场,覆盖教师近700人;开展教学交流研讨65场;360名教师在校内外教学竞赛中获奖,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显示,我校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302名。
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文化基本形成
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构建了由决策组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自我评估系统、条件支撑系统、分析反馈系统和持续改进系统等7个系统组成的网状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构建了具体由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校内自我评估系统两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制修定《本科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施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等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
七、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教学规范运行得到保障
修订教学制度,保障教学运行。2018、2021年,两次梳理并修订了教学工作管理规则制度,对全校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学籍学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及其他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文件进行了补充和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科学、严谨,教学管理与运行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