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人文 >> 大学精神 >> 正文
奋进的水兵——萧兵教授印象记
来源: 时间:2013年01月20日 00:00   点击数:

/

《淮海晚报》2013年1月13日一版核心提示

20多岁的萧兵从上海被押送到当时的淮阴县公慕公社劳改,后来到清江市吕剧团工作,偶而演演“群众丙”“土匪甲”……文革中,他被斗,却死不屈服——80岁时,他回忆当年被斗的情形时说:“江姐真是了不起的,要是我,再狠点我就要受不了了”……

萧兵教授是一个传奇,学术界的传奇,也曾是淮阴师院的传奇。

□年轻的水兵

萧兵1933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我听他说过,是她祖母把他带大,小时候他就喜爱唐诗宋词。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在上海东海舰队某部担任文化教员。爱好舞文弄墨,在复旦旁听过,与上影场的演员谈过恋爱……1957年前后,他就发表了《宋江论》、《论贾政》、《电影剧本的银幕体现》等数十篇文章——当时报刊杂志极少,文字能变为铅字是非常了不得的事,他无疑是颗前途无量的文坛新星。1957年,他出于“忠诚”提了意见,结果在“反左”的大风浪中这颗新星坠落了。

20多岁的萧兵从上海被押送到当时的淮阴县公慕公社劳改,后来到清江市吕剧团工作,偶而演演“群众丙”“土匪甲”……文革中,他被斗,却死不屈服——80岁时,他回忆当年被斗时说:“江姐真是了不起,要是我,再狠点就受不了了”……

□我眼中当年的萧兵

1971年,17岁的我在一家工厂做工人,因为喜欢写作却无人说话,结识了当时在马车站工作的萧兵。我们几乎隔三岔五地在一起“聊天”。那时的萧兵生活条件是非常差的,他先是住在马车站的一间小房子中——在马车站铡马草时,因为大意他铡掉了自己左手的手指,后搬到原市公安局对面的一个危房中,再后来又搬到了搬运公司的一个阁楼上……条件虽然艰苦,但他的“家”却有点“陋室铭”中“陋室”的味道。工作之余,萧兵都在家里,我常去听他口若悬河地“吹牛”:“让我到北大,我可以背着手讲三门课,讲三年。”“胡健,我要写本‘玄鸟之羽’(《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弗雷泽(英国的人类文化学大师)”……冬天,他的床上只铺着席子,盖的被极薄,“胡健,我要把我冻醒”……夏天的晚上,天太热,他能把躺椅搬到大马路边、穿个裤头躺在躺椅上、借着路灯看书……当年的清江市很小,面对着这样一位小城奇人,你能不感到他很有魅力?!当年我就是他的粉丝。

于北山先生与周本淳先生是萧兵先生的前辈,萧兵先生对他们很是敬重,但在我眼里,于、周性格的底色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学者,而萧兵不同,他也是学者,但性格的底色却是奋进的水兵,“胡健,我是个军人”这是他的口头禅之一。现在想来,萧兵当年在困境之中,也是坚持着自己志向的,当年的他在我眼里,就像个“永动机”,不知疲倦,好像永远在“工作”(抄资料),“工作”也是他的口头禅之一。在那种无望的年头,他写过电视剧本、小说、诗歌,但都不成功,他最后只能死心地搞他的楚辞与神话的研究。

在治学方面,我觉得萧兵受过清代考据学的影响,特别重视资料的搜集工作,对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资料他爱竭泽而渔。如他研究《九歌·云中君》,就会把古往今来的相关资料、甚至国外的相关资料,用他那工整的印刷体抄上厚厚一本,他抄的一本本资料堆满了他的柜子……他也受前辈学者王国维、闻一多、陈梦家……影响,这些诗人出身的学者们,大都爱大胆地引进西学,而且能大胆想象,萧兵破译中国古代文化之谜时,他的想象亦大胆而奇特,常标新立异……他还爱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断引进新的时兴的学问,什么民俗学、人类学、结构主义……无边大海的特点是充满变化与神奇,而我觉得萧兵就是一位勇敢探索的水兵……就在文革中,这位水兵照样探索在他的大海上,或者说,以这种探索来对抗文革……还有,萧兵当年的陋室对我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除了屋主是位奇人外,还因为那里有书——文革中图书馆都关门没了书,他这里却有,如《西方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美学问题讨论集》都是全的,我当年最爱到萧兵处借书,并从那里知道了美学,这后来竟成了我的专业……

□天下无刊不萧兵

1976年,淮阴师专恢复,当时的领导求贤若渴。当时的党委书记周希泉同志也曾在上海东海舰队工作过,她竭力要萧兵来淮阴师专工作,而萧兵却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办一个杂志,给一套住房,不参加政治学习(当时学校有事情,周希泉书记会让我带信给还没进学校的萧)。当时的校领导真有魄力,竟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刚开办不久的淮阴师专不但办了个学报,而且办了个《活页文史丛刊》,学校以《活页文史丛刊》编辑部的名义给了萧兵一套住房……

在办个学报之外,再办个《活页文史丛刊》,这在当时的全国同类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活页文史丛刊》的编辑工作,完全由萧兵一人承担,他四处约稿,《活页文史丛刊》办了十年,刊发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的考据文章,甚至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何炳棣先生的文章……当年的杂志不多,萧兵一约稿,国内的大专家们纷纷赐稿,淮阴师院的名声也因之扩大!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有了淮阴师院的平台,萧兵这位勇敢的水兵便可以面对大海扬帆起航。他的航速惊人,我们学校的网站是这样介绍萧兵教授的情况的:

1978年以来,发表论文约300篇;著作有《楚辞研究》系列七种,《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四种,《中国小说的人类学趣读》系列四种,《中国文化的精英》、《傩蜡之风》、《神话学引论》等近20种;其中论文集《黑马》等五种由台湾时报文化公司等出版。以上共约1000万字。

曾获中国图书奖、学会奖以及江苏省各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赴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地安纳大学、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学术文艺机构讲学访问。

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85年),全国总工会自学读书积极分子(1986年),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3年),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曾主编过《活页文史丛刊》、《长江文明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等书刊,兼任几个杂志、丛书和辞典的编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萧兵是“仙”乎?“龙”乎?他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淮阴师院的知名度。当年,我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当别人知道我在淮阴师院时,常听人赞叹:“你们那里有个萧兵,天下无刊不萧兵!”,还有的高校领导竟说:“我到淮阴师院,就是要看看萧兵”……在别人眼里,萧兵是一位知名学者,而在我眼里,萧兵却更像是位征服大海的水兵,当然,水兵后来是可以成为舰长,甚至将军的。

□萧兵教授的讲座

在网上偶然读到一位师院的毕业生回忆萧兵教授的文章,其中对讲座中的萧兵教授描写得极为传神,请这位作者允许我把它转录在下:

在我进入大学后没几天,便听了他的一个讲座,他讲的既非楚辞也非神话,而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他很幽默,讲话富有激情,全场不时有掌声。有一段内容,我曾不止一次地讲给别人听过: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狂乱地画了一通,然后潇洒地转过身,将脑门上本已稀少的头发甩了一下,故作严肃地说:“看!我刚完成了一幅后现代作品,题目就叫《我的第三个女朋友》,售价200万。”全场大笑。

大学四年只要萧老师开讲座,我都会跑去听。说句老实话,在听时除了被他逗乐,傻笑一通外,在知识上收获寥寥,因为他的东西,我无法理解,我想其他来听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但萧老师人没架子,有请必应,而且不论面对的学生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总是激情四射,这让我感动。每次听他讲完,我似乎总能从他脸上读到一种疲惫和落寞,毕竟他已逾花甲之年。 ——是这样的,萧兵教授虽然负有盛名,但却平易近人,普普通通,只是在他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他才会显得有些“超”人。

萧兵前不久又回文学院,与文学院的教师们座谈学术研究,80岁了,侃侃而谈,仍有激情,他的研究工作仍然末辍,还在上海同济大学给研究生讲课。“我要把楚辞全翻译出来,可惜我翻不出诗味”,“有本书我已经写了40万字了”……自学出身的萧兵也非常坦诚,座谈会上他说:“有的学者不承认我”……而事实上,就我所知,也有不少学者很欣赏他,学术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常正常,迎着风浪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与学术的征程,这就是萧兵,一位80岁的水兵。在座谈会上,我用“其学无涯,标新立异”来评价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朋友的学术研究。

萧兵教授是一个传奇,学术界的传奇,淮阴师院的传奇。

/

在讲座

/

萧兵与师院文学院教师座谈

/

/

讲座中的萧兵教授

萧兵“字迹”“欣赏”

学者是要写字的,萧兵的字实在不入流,谈不上有任何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但你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字迹”也是个性鲜明的,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据他介绍,他至今还是在用手在写作。

萧兵的“字迹”似乎有点像儿童体,又有点像印刷体,或许是它们的奇异的综合,但他把它们综合成了“独特”的“萧体”:一笔一划,大致齐整,总体给人以一种“方正而坚韧”的感觉。萧兵就用这样的“萧体”一写写了几十年,写出了数量惊人的著作。

/

(作者:胡健 审核:朱延华)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