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人文 >> 大学精神 >> 正文
蒋亦华:构建与坚守:关于淮师精神的思考
来源: 时间:2010年11月16日 00:00   点击数:

所谓大学精神,一般指在大学理念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和共同的理想与信念。

大学的生存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则是精神的塑造与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魂,是汇聚生命力的源泉。打开我国大学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即会发现,但凡著名大学均会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北大之兼容并包,清华之厚德载物,南开之允公允能,大学精神已成为维系上述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的重要基因。

当今中国,有关大学精神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追求,滥觞于教育领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乃至泛滥。“真”的迷失,导致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现象时有发生,而“善”的缺失,则引发道德感和崇高感的麻木。找寻失去的大学精神、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或再塑,已成为每个理性的“大学人”发自内心的期盼。

淮阴师范学院是我国大学系统中充满活力的年轻成员。说其年轻,在于办学历史,我校虽走过五十余年风风雨雨,但比较名校之百年积淀尚存较大差距,更何况从专科发展为本科仅有十多年历史。说其充满活力,是对我校办学现状和发展潜能的一种客观概括,意味着我校具有“后发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之下,在多样化发展态势之中,如何准确理解、始终维系“坚守朴实,追求崇高”之淮师精神,如何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为淮师人不能不直面和深度思考的命题。

“坚守朴实”,揭示的是淮师与淮师人脚踏实地的个性风范。这里所言之“朴实”,意味着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科学定位,长远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方面,要突出主动意识,通过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基于学生作为社会人、专业人、发展人的复合认知,致力于以专业化为核心的综合者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辨析中西方专业概念的差异,坚持课程与目标的对应关系,避免盲目、理想化认知;在课程实施方面,要确立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实施过程的动态、生成特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多元与协调发展;在科研方面,要始终视学术为大学标志,准确理解大学科研内涵,以质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避免科研行为过度量化的功利趋势;在管理方面,要依据教育基本规律和大学自身实际,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模式,淡化管的意识,强化引的作用;要坚持营造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服务教学、通过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学文化,维系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品质;要协调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在顺应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保障大学的文化独立地位。

“追求崇高”,揭示的是淮师与淮师人的自信和执着。朴实是我们的实践立场,但朴实并不代表平凡、朴实也不昭示着碌碌无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保持并扩大我校办学重要指标的领先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实现从注重外延发展向注重内涵提升的转型,从传统师范办学模式向应用型综合性办学模式的转型,实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上述目标定位,为我们展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壮丽愿景,同时也必然激励一代又一代淮师人为之奋斗。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