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记者专访 >> 正文
淮师专访3|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厚积 然后才能薄发
来源:淮师新闻网 时间:2015年08月11日 16:32   点击数:

图为周建忠教授接受学生记者刘焕杰专访。记者柏华

《楚辞》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记者:周教授,我看到您有一篇自述的《我是这样走上研究屈原之路的——<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写作甘苦谈》论文,所以对您走上研究屈原之路的原因十分好奇,您能谈谈当时的初衷吗?

周建忠:一是工作的需要,我工作的时候,开始研究先秦文学。首先研究《诗经》,其次研究《楚辞》,一直研究到现在。

二是我自己的喜好和痴迷,我总觉得,《楚辞》里还有许多疑问,《诗经》里虽然也有不少疑问,但大部分可以把握,《楚辞》里却有无数的问题,至今仍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把握。比如说《诗经》到《楚辞》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过渡的?《楚辞》又是如何流传下来?这些至今是难解之谜。基于这两个原因,我走上了研究屈原这条路。

卑微的人各有原因,伟大的人大都相似

记者:现代学者也经常将屈原和陶渊明二人联系起来,您也做过一篇《屈陶异同论》的论文,您觉得他们的异同点在哪里?

周建忠:有些人认为屈原是入世,陶渊明是属于出世。在我读了陶渊明的所有作品以后,认为这个评价是有误的。屈原和陶渊明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相同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理想抱负,都志存高远。这一点陶渊明的诗歌记载得很明确,屈原也是如此,如果在今天,他们的第一志愿就是做官,第二志愿做官,第三志愿做官,服从志愿还是做官。

第二,他们的创作,都是日记体系,如何流传下来如前面所说是一个谜。他们的诗歌,若在当代公开便可能会有生命安危。陶渊明好友不多,但即便是像颜延之这样的挚友都不知晓他的创作内容,真正的内心世界不为当世人所知。陶渊明真正的走红还是到了唐代,一人入了三传。屈原的作品也是这样,到了司马迁撰写《史记》才真正被挖掘出来。

第三,他们都有一样的高尚人格。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质,不肯迁就。其实只要他们放下身段,稍稍委曲求全或随波逐流,结果就会好些,但是屈原不肯,他其实是迈不过自己的坎而不是社会,所以他也绝对不是被人毒害致死。

再说陶渊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那么艰难,“草屋八九间”,其实只有一间房子,旁边都是一些破旧的房子,而且这个破房子经过了三个月便被烧毁了,最后他住在一艘船上。陶渊明归隐后种地,我也在乡下种地,我的收成很好,但是陶渊明他不会种地,他在诗里也写,人家年年丰收,而他的庄稼长得七零八落。“草盛豆苗稀”,他的豆子也长不好。但就是这样的处境,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记者:简单来说,在您的眼里,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周建忠: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根据我们研究可知,他是同姓贵族,出生在都城,长于流放犯人的秭归,家里一定发生过重大宫廷变故。生活中也常遇到遭遇重大家庭变故的孩子,还能发愤读书最后成材,这些都是对自己定位很高、要求严格的人。他对自己文学、政治、人格的要求,定位一定都很高。这一点成就了他,但同样最后也害了他,政治失意,都城沦陷,他对自己的高定位,都迫使他自己无法得过且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难说服的是自己的心

记者:这些年来,人们对屈原的自沉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

周建忠:研究屈原,首先遵循参考的资料原则,以先秦的资料为主,按照林庚教授的观点可以延续到汉代《汉赋》,还可以借鉴司马迁的记载。据资料记载,农历五月初五是灾难日、死亡日,这一天有很多禁忌,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要扔掉,像《史记》里记载的孟尝君田文就出生在五月初五,出生后被父亲责令必须扔掉。屈原恰好选在并不平凡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沉江。所以,屈原自沉这一事件是真实存在、毋庸置疑的。

至于自沉原因,其实是像之前说的,是他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所致,他迈不出自己的坎。屈原他可以说是一位四项全能的人才,有理想追求、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我将战国时候的著名人物和他做过比较,坚持三项的是庄子,坚持两项的是孟子。只要屈原放弃一项,他都可以存活下来,但是他没有。

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范,但是他只能崇拜不可效仿,只能仰望而难以企及。因而他的死,并不是因为楚国灭亡,当时楚国也并没有真正灭亡。归根结底,是他自身的三个矛盾:出世还是隐世的矛盾,进与退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

比研究成果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本身

记者:看到您发表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对屈原的研究也十分深入,您研究了屈原这么多年,有什么感触比较深的吗?

周建忠:首先是积累,研究屈原和楚辞,没有十年的积累,根本无从下手。我当时在做三个研究,除了屈原,其他两个研究都可以很快得出结论发表出来载誉而归。但对于屈原的研究,经历了12年,我才开始得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这期间也曾犹豫彷徨过很久。

其次是坚持。我的智商并不高,在南通这个小城市工作,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绩,我想就是我比别的人能坚持。

最后是信心。相信没有什么领域不能克服。一次做屈原研究时看到做考古的人,心里十分羡慕,感觉他们什么都懂。于是我花了十年的时间考古,钻研了考古学的本科知识,并贯穿运用到楚辞研究上。

所以,人和人的智商之差并不大,就像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和搬运夫的差别,就是白狗与黄狗的差别,毛色不同而已。关键就是坚持与信心。

记者:您的语言风格似乎和其他学者不太一样呢。

周建忠:是的,我的语言比较幽默。除了考古,其他作品大都是比较风趣略带调侃的。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希望我的学术研究,可以不那么严肃,也可以是轻松愉悦的。

周建忠,南通大学副校长。197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曾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论稿》、《楚辞评介》等著作,发表《楚辞与楚辞学》、《屈陶异同论》、《明代楚辞要籍题解》等数十篇论文,主编《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教材,曾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曾获中国屈原学会十年屈学研究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作者:刘焕杰 编校:王新鑫 审核:张同刚)

本文来源: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柏华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