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获取花香,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题记
纤细高挑的身材,不施粉黛的面容,和永远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神,这就是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主任张薇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记得开学伊始,张老师刚走进教室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羡慕、感叹,“大学老师怎么可以这么年轻和漂亮!实在有悖于想象中的老气横秋、古板无趣的班主任形象。”而在随后张老师简单的自我介绍后(2000年6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2003年6月获华东法学硕士,2007年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河北法学》、《安徽律师》、《WTO动态研究》发表论文………)更是让我感受到她的知性、干练之美,犹如一柄莲花静静地立于水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大学的殿堂对新生来说是如此新奇且充满希望,我们渴望在大学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地上驰骋,去拼搏,去挥洒青春的热血,去收获属于我们的未来。在这前行的路途中自然少不了老师的帮助和教诲,但与高中每天和老师的交流不同。张老师因为工作比较忙,无法经常来班级和同学交流,纵然如此,我们班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这与她独特的管理作风有很大关系。她认为,当好班主任的关键在于民主和科学。的确如此,她总是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探讨班级事务,总是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做到“学生能管的事班干部绝不插手。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绝不干涉”。她制定了“以法治班”,“选好班长”,“定期检查”,等系统的制度体系。围绕这些制度还建立了完善的执行机构,“周恩来小组”,“早操检查队”,“宿舍督察长”,确保班级的健康向上,使我们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一年的日子匆匆飞过,回想起张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真的能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在熏陶、指引着我们。
法律是晦涩难懂的,不断进修的学习之路更是孤独的,作为一名女性能读到博士实属不易。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断进取的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张老师的成就让我们望其项背,但她自身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脚踏实地,期望适度,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近年来取得的“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没有让她止步不前,她用胜不娇败不馁的形象,感召我们追求卓越。托尔斯泰说过:“我们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不沉溺于暂时的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不陶醉于成功之中不思进取,会反思,并在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是张老师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流传千古的话高度概括了教育者的高尚品德。张老师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将自己变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需要有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的直,走的正。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大肆横行的当代社会,张老师坚定地驻守在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上,努力地发挥着光和热,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一年年春日刚破土的我们,用关怀的春风,抚慰了曾经迷茫无助的颗颗心灵。
曾听过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喜欢乖巧、聪明的孩子更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张老师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法律人的公平、公正,她尊重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论成绩的优劣,表现的好坏,她拥有并坚持着爱心。不论工作有多忙,她都会抽时间和班里的同学交流谈心,关注同学的思想动态。记得刚开学时,部分同学因为想家而心情忧郁;记得军训期间因为太过劳累,同学们产生了诸多抵触情绪;记得英语四级前夕,我们紧张地像无头苍蝇一样“复习”,记得……这许许多多的心情烦闷期都是张老师陪我们走过,让我们及时地认识自我,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目标和路线。
张老师的头衔、荣誉不胜枚举,但她最看重的却是“先进教学个人”这一荣誉。她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最新、最全的学术动态,给学生呈现出最好的教育水平。她认为,“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作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张薇老师,如一株淡雅幽香的莲花,静静地在法律教育岗位上散发着光芒!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教会我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给了我们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大学生通讯社赴法学院采访组名单:
组长:董蒙 郑佳
组员:程锦 董娟 王洁 李娜 袁雪 杜晶晶 刘晓乾 陶静 周莉 章亮
指导老师:韩翔
(作者:杜晶晶 审核:韩翔)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