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校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教科院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对我校乃至其他高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建设自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何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如何彰显教师教育特色?记者在5月6日来到教科院院长室采访了顾书明教授。
记者:顾院长,您好!我校的办学模式已经从传统师范办学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进行转型,《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的学科和课程,也是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教科院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主体力量,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不能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一下教科院在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所做的一些工作?
院长:好的。我首先从我们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三个特性来说。
第一是地方性,这主要体现在地方的服务性上。淮安处于苏北地区,我们高校就要充分运用淮安的资源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学院与淮安的中小学进行合作,比如淮海中学、淮师一附小、实验小学等学校,我们注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探讨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校的转型性变革问题,特别注重对苏北基础教育变革的研究,努力服务于苏北地方的基础教育变革。
第二是教师教育性,也可以说是师范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模范作用,老师的专业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素质教育就要求老师的整体综合能力要提高,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不能说只学习一门学科,我主张我们的学生要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构建综合性的学习网。
第三是高速发展性。如今的社会是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时期,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自然更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记者:您刚刚提到的教科院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等思想,这些在教科院有哪些体现呢?
院长:首先,我们注重将相关的、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融合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课程形态。我觉得,课程不只是课堂书本等方面,我认为平常生活都是课程,例如图书馆的“静”,一幅字,我们门口摆放的练字的小黑板,甚至是平时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这一点一滴都是课程。我们在保证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一批“微型课时”。你知道,我们一个学期是上18周课,我们有的课程只安排18节课,前9周上完了一门,后9周再上另外一门课。我们教科院的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要求及学生的发展实际来制定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我们的手工室、画室、琴房、舞蹈室等专业教学设施和设备,这都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动手及各种实践能力。
我们还非常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同学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主张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要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这一届的毕业生即将离校了,我们非常支持学生组织的毕业生系列晚会等各种活动,我们会划拨相关的款项支持,配置指导老师,认真地帮助学生组织好各种各样的活动。
记者:今年是教学建设质量年,我们的教育学又是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对于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院长:教育学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它的特殊地位。我认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对于彰显整个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和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品质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决定教育学学科不不仅仅是教科院的学科,它更是整个学校的重要学科。教育学科是承担培养老师的教育专业,所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同时,教育学研究也为大学老师的课程及教学研究提供了支持。目前,我们的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变革、课程教学原理与学科教学论、教育管理及学校发展、教师教育及地方高等教育等。我们的学科人员包括教科院、各相关学院以及机关的一大部分研究者。可以说,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与推进,对我们学校教师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整体变革具有全面性和渗透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从领导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就如何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包括大、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都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学院的一批老师每年都承担着给淮安乃至周边的中小学老师、校长进行培训的任务。
记者:教学质量建设与学生的发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院长:教学质量的重心就应体现为学生的理想化发展,我们学院的工作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以学生为本和以老师为本,以老师为本归根结底还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学院特别要求老师们能更多地关爱学生,能积极为学生创造成长成才的平台和条件。
构成教学质量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课堂建设、实践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我们针对每个因素对自身进行质量审核,找准不足,积极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我们多年以来一直所要求的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一,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安排课程,建立主辅修课程板块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采用“纵向缩减 横向拓宽”的课程设置。具体的就是在保证主修课程课时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积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横向发展,增大学生的课程面,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如我们的小教双语专业,不仅包括教育学英语和汉语教学,还涉及数学、科学等各个领域。
第二,在管理和教学上,我们不是进行单一培养,我们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教育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可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教学工作,就业的面就会宽一些,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现在的社会都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我们学院采用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法。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师生互动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学院经常开展到中小学实践的教学活动,在特定的学期和学年,争取每个学生每周可以进中小学课堂半天,其次,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是多元的,并不仅仅说你考试考得好就是优秀的。
记者:顾院长,我们知道您在研究方面有着很好的成就,同时您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上您的看法是什么?
院长:我认为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双向建构的关系,特别是我们作为教育学的老师,更要注重双方的结合。教育研究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我们的研究要特别注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促进我们自己做好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
记者:教科院这些年发展很快,您如何看教科院的发展?
院长:我们1997年成立教育系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学生,从2001年开始才开始招生,现在发展到4个专业7个方向,1300人的普及规模和2600人的成教规模。我们现在正努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些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大发展才实现的。我们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在进入从有到优、从大到强的发展轨道,未来的发展,教育学科必定会成为学校极为重要的学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教师教育的特色,在更高水平上实施教师教育。
大学生通讯社百名记者走基层解读二级学院教科院采访组成员名单:
组长:高文萍
组员:刘沙、张璇、李媛、王静、周荣宝、李金梅、李晔、侯侣玲、周晗、闻丽、余婷婷、田苏阳、王雅琼
指导老师:任燕
(作者:张璇 审核:任燕)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