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来,教科院和淮安市部分中小学合作交流密切,一部分老师会定期进入中小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学术研讨,而教科院的学生也会定期以班级为单位进入中小学实习。针对这一现象,记者专访了教科院副院长伍红林,请他就这种交流机制的运作模式作了深入的阐述。
伍院长指出,自09年起,为积极响应学校加强与地方合作的号召,教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先后与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人民小学、长征小学建立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开创了“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地方中小学”的新型合作模式,简称“U-U-S”模式。这种模式具体表现为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这一学术平台,共同与这五所小学合作开展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期间,华东师大专家每学期来淮安指导共同体学校约2-3次,而淮阴师范学院教科院的老师则保持一周一天介入学校实践一线的频度,推动这些学校的日常研究与专题研究。
为保证“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在淮安市的正常、有序、有效的开展,促进共同体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加速各领域变革的推进。伍院长认为,教科院介入校际交流的频度和深度十分重要。因此,学院每周都会组织优秀教师进入中小学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并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生工作、学校管理五个领域与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同时还积极组织校际间的研究互动,放大、共享共同体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谈及实践成效时,伍院长高兴地说到,在校际间长期的互动学习中,不同学校相互借鉴,在竞争式的日常合作中实现了学校文化的更新、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精神的形成、学校管理的变革和领导队伍的发展。对此,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伍院长认为,在“U-U-S”新型合作模式下,教科院受益匪浅。他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对学院发展的好处。首先从教师发展层面看,华师“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拥有雄厚的研究队伍和前沿的理论支撑,而且她们硬朗、朴实的工作作风能够为教科院教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其次,教科院在为淮安市共同体的中小学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这些学校则能为教科院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教育的平台,对教科院教师队伍沟通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另外从学生发展层面看,得益于这种交流合作机制,教科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这些学校见习和实习,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了解到自己将来走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有助于师范生更加自觉主动的深入学习。学院还可以邀请部分优秀一线教师对学院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这种双方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方式使得教科院学生培养计划的落实更有方向性,能够紧跟中小学学校发展需求,培养可用之才。
谈及U-U-S新型合作模式以及教科院发展前景,伍院长信心十足。然而对于当下部分学生不珍惜时间、不好好学习的 现象,他也表示遗憾与忧虑。正是伍院长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折射出了教科院对学生培养的高度重视。目前,教科院正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带动整个学院学习风气的提升,希望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通讯社百名记者走基层解读二级学院教科院采访组成员名单:
组长:高文萍
组员:刘沙、张璇、李媛、王静、周荣宝、李金梅、李晔、侯侣玲、周晗、闻丽、余婷婷、田苏阳、王雅琼
指导老师:任燕
(作者:高文萍 缪梦洁 李莹雪 审核:任燕)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