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记者专访 >> 正文
【解读文学院】虎哥:原来还有你这样的老师
来源: 时间:2011年06月22日 00:00   点击数:

走进文学院107班文学概论课的教室,你绝对看不到有学生因为理论课的枯燥与沉闷而昏昏欲睡,你也绝对看不到观念中的课堂上紧张而凝重的氛围,在这间教室里你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在那阵阵笑声中被放飞的青春,被解放的天性。而这一切并非奇迹,而要归功于神来之手—苗珍虎老师,也就是我们敬爱的“虎哥”。

初见虎哥,他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简直有天壤之别,在我心目中教文学概论的要不就是一身书卷气的儒雅之士,要不就是满腹经纶,不苟言笑的老学究,可是他的形象却与这两者完全不搭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170公分左右的身躯上顶着的一排白晃晃的牙齿,说来也怪,这排牙齿好像是用强力胶粘在他的脸上似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无法躲到嘴唇的后面,再加上说话时特有的齉鼻子的动作,总是不自觉地就让人有种想笑的冲动。还有他那双因为怕羞而躲在镜片后的小眼睛总是在课堂上四顾流转,充满了灵气,仿佛在告诉我们“你们偷懒我都看得见哦……”所以如果不是他拿出了教科书我还真以为自己跑错了教室呢,我不禁慨叹上天还真会给人制造惊喜啊。

真正让我们喜欢他的并不是因为他独特的外形,而是他那份亲切的幽默,以及潜藏在幽默中的博学。也许凭着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早就摸索出一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理论课的方法,所以他并不会纯粹地只是灌输我们死板的教条。在课上,每当他讲到某一个文学作品时,他就会用一种近乎表演的方式把它复述出来,有时讲得忘形了还会手舞足蹈起来。记得他在给我们将余华的《现实一种》时,他就一人饰多角,尤其在他模仿作品中奶奶那一段神经受到刺激的话时,简直让我们肚子都笑痛了。但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乾坤大挪移”,他在讲一个作品时,他还会联系社会现实给我们将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有一次他在讲阿城的《两儿童》时,他就给我们讲了以前发生在他们村子的类似的事例,阐释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故事是真是假,但是那部作品的内涵,以及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却被我们牢牢记住了,或许这也是他的一种上课策略吧。就在他幽默的教课方式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学会了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三美”,学会了契诃夫,卡夫卡,托尔斯泰小说所蕴含的深意,也学会了余秋雨散文的精髓,更学会了《希望工程不是希望》这样的报告文学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意义,而这些都是他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融进我们心里的。

离开了课堂,我觉得苗老师更趋近于我们的朋友,他并不会因为自己的老师身份而顾及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要是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的他总是无所不谈。他有时会拿他跟他妻子的故事,让我们对懵懂的爱情有了一种更理性的认识,他也会拿他身边人的成长史,或者他自己的奋斗经历来告诫我们人要如何来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而这些比起那些我们难以企及的名人轶事则更能给我们以激励作用。而且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听歌,而且从他课堂上对我们传授的知识可以看出,他一定看了很多书,而且书的种类包罗万象,这不禁让我们在心里又与他更亲近了一层。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苗老师,幽默风趣,不拘小节的“虎哥”,因为有了他原本索然无味的文学理论变得生趣盎然,也因为有了他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大学老师的另一面,或许等到若干年后,所有的记忆都已经风化,所有的热情都已经被时光掩埋,当我坐在摇椅上默默回首往昔时,或许我还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在我的大学时代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老师。

文学院采访组记者名单:

汪洋梅 王程 刘玮 仕薇琳 王慧 宋飘 盛婷婷 柳香梅 李玮 张碧涵

指导老师:王新鑫

(作者:张碧涵 审核:王新鑫)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