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号下午3点,记者如约来到李院长的办公室,他正在给几位学生指导毕业论文。随后,李院长向记者介绍起其中的一位学生:“这是历史学院071班的孙洁同学,以359分的成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李院长说:“每个人的聪明程度都不一样,但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勤奋。孙洁同学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先后到淮安、南京等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咨询专家意见等,所以,她对待论文的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于是,采访就从孙洁同学的论文指导开始了。
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历史学院深入贯彻导师制的教育方针,从读书笔记到争优创先,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李院长感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考大学名额有限,都是国家培养,国家分配。如今的高等教育制度要求老师要涉及学生的生活、专业、毕业等方面,树立专业理念,大家共同努力。李院长表示:“在现有体制的要求下,每个老师都需努力,将全员育人的理念渗透的更深。老师们上的每一节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老师,更要明白,你上的每一节课,你做的每一件事,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具备了怎样的地位?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老师是学生的指路标,那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学院老师的呢?”
“教师的宗旨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而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标准就是看她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老师真正牢记并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多年后,学生仍然记得这位老师。”
当谈及对现在大学生生活及学习情况的看法时,李院长则认为大学生都是从中学走过来的,高中忙碌的学习生活导致了学生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以至于造成学生眼界不开阔,思考问题不全面等的结果。其次,现代大学生的空白空间太多,很多人把持不住,沉迷网络,虚度时光。父母把一位合格的青年送到学校来,当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增加了实行导师制的迫切性。李院长说:“只靠班主任老师是不行的,必须动员所有老师参与管理,外界的压力早已透过高校的围墙袭来,我们只能让他们从大一开始适应。在老师的催促下,即便他们没有成功,至少也尝试过,思考过。”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历史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底蕴深厚的历史学院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为一体,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旅游管理三个专业。“非师范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市场型人才;师范专业则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接受,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现状,我们着实做出很多计划与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更多的是强调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实训,从2006年开始,我院与多家四星级及以上的酒店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把原先的“毕业前实习”改为现在的“大三上学期实习”,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参加实习。我们一直在摸索着前进,寻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途径。”李院长如是说,“目前,酒店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人员流动速度快,稳定性不强,所谓人往高处走,只要人员是主动流动的,都对实习生带来或多或少的提高。一些较高星级的酒店,上至经理,下至清洁工,都需要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们就把实习看成是准就业阶段了。”
记者随后又问:“那您觉得大学生平时应该做些什么呢?”李院长说:“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我认为大学生还应该科学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听讲座、搞活动、泡图书馆,以此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长阅历,培养思维能力。作为文科生更应如此,大学四年,衡量你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毕业论文的质量,因为一篇论文论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理论水平、文字驾驭能力以及思维深度。而这些只能在你平时的努力中慢慢积累而成了。”
李院长致力于学院工作,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李院长在教学之余,还从事20世纪中国史研究和苏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他总说:“研究课题一方面能丰富我的经验,另一方面,当我站在讲台上,把我的亲身经历与学术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时,学生认可的眼光就是我一直前行的动力。”然而,研究课题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正如李院长所说,每跑一座档案馆,进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能找到什么,也不知道能找多少有用的。经常花半天的时间结果一无所获,庆幸的是,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意外的收获。李院长意味深长的说:“要想对事情深入研究,必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就算吃尽千辛万苦,哪怕一无所获,都不要放弃,慢慢摸索,就会有收获。”
最后,李院长还不忘告诫大学生们,只要确定了目标,并且有所付出,总会有所获得的。此外,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交往、组织关系协调等能力,做人和掌握知识同等重要。
(作者:董娟 审核:韩翔)
关键词: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