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阴师范众多学院中,传媒学院是一个注重实践锻炼的学院,为莘莘学子提供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借以提高广大学子的综合专业技能,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新记者报》。
在瞻仰了华东新闻专科学校遗址后,淮阴师范学院信息传播与技术系副主任刘芸芳老师提出创办《新记者报》的设想,以此来培养广电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多方努力,学院最终于2006年正式创办传媒学院院报,并定名为《新记者报》。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份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创作排版的报纸。
恰逢传媒广电新闻班学生开始接手《新记者报》的制作之际。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部分传媒学院10级学生,不少受采访的学生认为《新记者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锻炼平台。此次参与制作,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考验和学习的机会。记者有理由相信,在制作《新记者报》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和采访写作能力等均会得以提高。此外,通过参与制作这期报纸,本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熟悉办报流程。10广电班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期《新记者报》制作这一平台上大展拳脚。尽管前方有不少困难,但同学们有足够的信心以及毅力去克服。为了《新记者报》的制作得以顺利完成,师生今朝齐努力,朝着明日辉煌大步迈进。
不仅10(2)班同学关心着《新记者报》的制作,09(2)班的学长学姐们也时刻关注着《新记者报》的动态。其中记者很荣幸地采访到09(2)班高玉洁同学。在与高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制作《新记者报》的艰辛困苦。高同学说到,当时印象较深的是大家一遍遍地跑去将文章交给老师审稿,然后在师生交流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过程可谓是几经易稿。高同学表示,在这次制作《新记者报》中,收获良多,不仅学会了如何写短消息和新闻稿这些实用性文体,同时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熟悉了办报流程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采访的最后,高同学对10级学弟学妹们提出一些宝贵建议:写文章时要重视组内的交流;文章须先经学生筛选,再给老师审稿;此外,还要注意效率等。
虽然《新记者报》仅仅是一份供传媒学院学生内部交流的报纸,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在外院也有不少“报迷”。这要归功于它丰富的内容以及新颖的版式。不少同学表示,《新记者报》具有大学生特有的朝气。由于是学生自主创办,它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具有可读性。本报二版的深度报道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一大板块,已经成为本报的一大特色板块。该板块不仅能提高学生发掘新闻素材的敏感度,进一步锻炼加强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给予读者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
指导《新记者报》工作的陈长松老师表示,《新记者报》自创办以来,频频取得了不错的佳绩。可以说,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其中,最终均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然而,也有些许问题存在于《新记者报》的制作过程中。比如,极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针于这种现象,陈老师表示,强制要求参与办报可能会影响报纸的质量,理应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
另外,经费问题也是目前《新记者报》面临的一个大难题。为满足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新记者报》可能会增多发报期数,这将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但与此同时,其经济负担也进一步加大了。陈老师就此问题也表态,不管如何艰难,都希望广电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一直坚持走下去,将《新记者报》一期期地办下去,《新记者报》作为传媒学院的一个品牌,众人应当为此共同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新记者报》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可以说是为了广大传媒学院莘莘学子而生。也许,将来毕业后,有多少人将不会踏上新闻媒体这条路,但传媒学院将会全心全力地为每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新记者报》,“新”字意味着朝气,意味着创新,也意味着《新记者报》这一实践平台一直新下去!
放飞今朝梦想,记者相信经过全体传媒学子的共同努力,必将成就明日辉煌。